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在西湖边的成长见证
站在断桥残雪的石阶上,望着湖面漂浮的柳絮,我怎么也想不到,十年前那个随手扔垃圾的小女孩,如今竟成了西湖环保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记得那是2023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西湖环保小卫士"活动,从此开启了我的生态守护之路。
第一次深刻触动发生在班级垃圾分类竞赛中。我们班与隔壁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PK,看谁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更高。起初,我总是分不清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看着堆积如山的垃圾,闻着刺鼻的气味,我才真正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那次竞赛,我们班以98%的准确率获胜,我也养成了随身携带环保袋的习惯。
另一个难忘的经历是在2025年亚运会期间。作为志愿者,我参与了奥体中心"绿色亚运"项目的宣传工作。看着场馆内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板,听着外国运动员对杭州环保措施的赞叹,我深感自豪。特别是当我向一位日本运动员介绍西湖生态保护措施时,他竖起大拇指说"杭州,真棒!"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环保事业的决心。
站在雷峰塔下,那句"杭州囡囡要灵市面"突然懂了。作为新时代的杭州青少年,我们不仅要传承西湖文化,更要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十年后的我,将继续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西湖的天更蓝、水更清。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班级垃圾分类竞赛和亚运会环保志愿经历,生动诠释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五感描写,将绿色行动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亚运会场景处增加更多环保设计细节的刻画。
钱塘江禁渔期见闻中的生态守护者成长记
清晨的钱塘江畔,薄雾笼罩,我站在六和塔下,望着江面上巡逻的渔政船,怎么也想不到,十年前那个对禁渔期一无所知的少年,如今竟成了钱塘江生态保护志愿者。记得那是2023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参与"守护母亲河"行动,从此开启了我的生态守护之旅。
第一次深刻触动发生在2024年禁渔期。那天,我和志愿者团队在江边巡逻,发现有人偷偷下网捕鱼。我们立即上前制止,对方却理直气壮地说:"就捕几条小鱼,有什么关系?"我们耐心解释禁渔期的重要性,并带他参观了钱塘江鱼类资源展览馆。看着濒危鱼类的标本,听着专家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那位渔民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加入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另一个难忘的经历是在2026年钱塘江大潮期间。作为"潮汐卫士",我参与了潮水垃圾清理工作。看着潮水退去后留下的塑料瓶、包装袋,我们穿着雨靴,踩着淤泥,一点一点地清理。汗水浸透了衣服,但看到干净的江滩,听到游客的称赞,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特别是当我们发现一只被塑料袋缠住的白鹭,成功解救它时,那种成就感让我终生难忘。
站在钱塘江大桥上,那句"杭州囡囡要灵市面"突然懂了。作为新时代的杭州青少年,我们不仅要欣赏钱塘江的壮美,更要守护这条母亲河。十年后的我,将继续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钱塘江的水更清、鱼更多、生态更美。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禁渔期巡逻和潮水垃圾清理两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青少年生态守护者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对钱塘江大潮后的五感描写,将生态保护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禁渔期场景处增加更多鱼类资源数据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