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在西湖边的生动实践
腊月寒风刺骨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次西湖环保志愿活动会让我对"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天,我和同学们穿着印有"绿色小卫士"的红色马甲,在断桥边开始了我们的环保之旅。
案例一发生在白堤上。我们分成小组进行垃圾分类竞赛,每个小组都配备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正当我们热火朝天地比赛时,一位游客随手将饮料瓶扔进了花坛。我鼓起勇气上前劝阻,没想到这位游客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我们的行为大加赞赏,还主动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案例二则是在苏堤春晓的环保义卖现场,我们用回收的塑料瓶制作的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爷爷说:"看到你们这些孩子这么用心,我对杭州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站在雷峰塔下,那句"杭州囡囡要灵市面"突然懂了。是啊,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看着夕阳下的西湖,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份绿色守护的信念坚持下去。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西湖环保志愿活动的生动案例,诠释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断桥边的垃圾分类竞赛场景,将绿色行动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环保义卖处增加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细节刻画。
钱塘江禁渔期见闻中的生态守护新思考
寒假第一天,我跟着爸爸来到钱塘江边,原本只是想看看江景,却意外见证了一场关于"生态守护"的生动课堂。清晨的江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远处传来渔船的汽笛声,提醒着人们禁渔期的到来。
案例一发生在江堤上。我们看到几位渔民正在清理江边的垃圾,他们告诉我们,自从实施禁渔政策后,他们转型成了"江面清洁工"。一位老渔民说:"以前只知道打鱼,现在明白了,保护江里的鱼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案例二则是在江边的生态科普馆,我们了解到钱塘江的鱼类资源正在逐步恢复。数据显示,2023年钱塘江的鱼类种类比去年增加了15%,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守护的重要性。
站在六和塔下,那句"钱塘江里鱼跳龙门"的老话突然有了新的含义。是啊,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鱼儿真正"跳龙门"。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我深深感受到:生态守护,人人有责。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钱塘江禁渔期的见闻,生动展现了生态守护的实践意义。特别是渔民转型为清洁工的案例,将绿色行动与民生发展巧妙结合,建议在生态科普馆处增加更多具体数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