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仿写民族的脊梁
天津南开中学高三王漫玉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中华民族几经风雨,历尽沧桑,曾于列强入侵中艰难求生,却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无私奉献,他们以爱国情怀铸造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
在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陆放翁入蜀抗金,希冀支撑起败絮其中的南宋江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一代才子身着戎装,怀着对河山的无限热爱,奋勇杀敌,力图收复失地,一统山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战争的失利击碎了他的梦想。可是,他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因此冷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梦中没有柔情缱绻、诗意江南,有的始终是家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始终以收复失地为己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日军的战机肆虐中华大地,死亡的阴影始终徘徊在扬子江边。“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一代才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将死亡看作中国文人的最后一条后路,令人动容。
在和平岁月里,有这样一群人,在火光冲天时逆行于汹涌的人流,将灾难扼杀于萌蘖中,保卫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消防员。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大火吞噬了二十多条年轻鲜活的消防员生命。山河一寸寸,皆念英雄魂。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这般为国为民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英雄儿女。他们有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又有着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博大胸怀。他们为国家、为抛头颅、洒热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自身的功利福祸置之度外,值得我们用一生铭记。
虽然英雄们的人生如诗人鲍照描写的那般“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虽然英雄们为国奉献的方式因人生境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他们爱国奉献的情怀是一样的,矢志不渝。无论是陆游的金戈铁马、报效祖国,还是林徽因的焚膏继晷、宁死不屈,或是伟大的“逆行者”们恪尽职守、舍生忘死,他们无一不是奉献自我的英雄。他们将无私的爱国情怀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学习,引导我们为家国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点评
本文是新高三的学生根据2019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而写。文章虽然语句流畅,稍具文采,材料贴切,事例典型,但也明显表现出新高三学生未经过充分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出现的缺点:中心论点不够突出,分论点模糊,缺乏条理,论证部分不充分,文章结构单一。
其实本文的三个事例是能够与文题材料中的三句名人名言分别对应的:陆游在山河破碎时仍然满怀希望,为了收复失地投笔从戎,他坚信国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应方志敏的话);林徽因则在国难当头时承担起中华儿女该承担的责任(对应陶行知的话);消防员群体更是无名英雄的,他们在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灾救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对应黄大年的话)。
这些都是很贴合题意的经典事例,如果能够在每个事例前加上清晰的分论点句,在事例后面加上精练的议论语句,并更加有机地组合行文,一定能呈现出一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希望同学们都能增加此类修改训练。(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