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在西湖边的难忘春节
除夕夜的烟花在西湖上空绽放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春节会让我对生态保护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正月初一清晨,我跟随父母来到西湖边,准备参加一场特殊的春节活动。
案例1:西湖环保义卖见闻。我们来到断桥边的义卖摊位,这里摆满了用回收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一位志愿者姐姐告诉我,这些工艺品都是社区青少年利用寒假时间制作的,所得款项将用于西湖水质保护。我注意到,一个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的花瓶特别精致,瓶身上还绘制着西湖十景的图案。
案例2:家庭野餐时的环保实践。中午,我们一家在苏堤春晓处野餐。正当我们准备用餐时,看到不远处有游客随意丢弃垃圾。我鼓起勇气上前劝阻,并递上了随身携带的环保袋。那位游客起初有些不悦,但在看到我们全家都在认真分类垃圾后,也主动加入了环保行动。
站在雷峰塔下,那句"西湖美景三月天"突然有了新的含义。我明白了,保护生态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这个春节,我在西湖边收获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责任。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西湖环保义卖和家庭野餐两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废弃塑料瓶工艺品的描写,将绿色行动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劝阻游客处增加更多细节刻画。
钱塘江禁渔期见闻在春节里的生态启示
正月初二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钱塘江面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春节会让我对禁渔期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跟随父亲来到江边,准备参加一场特殊的春节观鸟活动。
案例1:禁渔期生态观察。我们来到六和塔下的观鸟点,通过望远镜观察江面上的候鸟。父亲告诉我,自从实施禁渔期政策后,钱塘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候鸟数量增加了30%。我看到一群白鹭在江面上优雅地飞翔,它们的倒影与六和塔相映成趣。
案例2:与渔民的对话。下午,我们遇到了一位老渔民。他告诉我们,虽然禁渔期影响了他的收入,但他理解这是为了保护生态。现在,他转型做起了生态导游,向游客讲解钱塘江的生态知识。他说:"禁渔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站在钱塘江大桥上,那句"潮起潮落皆是情"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我明白了,生态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这个春节,我在钱塘江边不仅看到了候鸟,更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禁渔期生态观察和与渔民的对话两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钱塘江禁渔期的生态意义。特别是对白鹭飞翔的描写,将生态守护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与渔民对话处增加更多细节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