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神秘兮兮地说:“今天,咱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我们都弄不清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师先从讲台下面拿出一个盘子和一小瓶可乐,然后变魔术似的从她的包里拿出了一条“曼妥思”牌的薄荷糖。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小心翼翼地打开可乐瓶盖,然后快速地把几颗薄荷糖放进瓶子里。顿时,可乐像喝了什么似的,一股脑地向外面冒个不停,而且冒出了许多汽泡。看了这一幕,我激动万分地说了一声:“可乐喷泉呐!”再一看同学们,每个人都是大吃一惊的。过了一会儿,大半瓶可乐都已经弥漫到盘子上了,再一看,盘子上三分之一都是白沫,另外的都是可乐。我们一个个人都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人能说出这是什么原理。
老师看着疑惑不解的我们,揭晓了谜底。原来,可乐是碳酸饮料。它里面有许多二氧化碳没有释放出来,当薄荷糖投入可乐时,二氧化碳被快速地释放出来,它们在瓶子里憋不住了,于是冲出瓶口,形成壮观的“可乐喷泉”。
瞧!这次试验很有趣吧?
大家一定都玩过跷跷板吧!可是你们听说过蜡烛跷跷板吗?哈哈!没听说过吧!暑假里,我和妈妈就做了这个有趣的实验。
我们先准备好材料,一根长长的蜡烛,把底部削去一点点蜡,使两头都有可以点燃的烛芯。再准备一根又细又长的牙签,然后拿两个同样高的陶瓷碗,再加上一个打火机。
开始做实验了,我先用牙签穿过蜡烛的正中间,然后把牙签的两头平放在两个碗上,接着拿打火机把蜡烛的两头都点燃。很快蜡烛两头的火苗越烧越旺,还冒着一股淡淡的黑烟。我好奇地看着它们,等待它一上一下地摆动。不久蜡烛的一头翘起来了,蜡烛油“嘀嗒嘀嗒”地直往下落,蜡烛也在飞快地变短。可是另一头低
下去就翘不起来了,过了一会儿跷跷板“翻船”了,第一次实验失败了。
我托着腮帮,盯着蜡烛看了很久,终于发现,蜡烛的一头重一些,烛芯粗一些,怪不得烧地时候火那么旺呢!火旺的这一头太轻了,而另一头的火太小了,下沉得太快了,所以实验失败了。于是,我和妈妈把火吹灭,再用刀把烛芯露出少一点得一头削得和另一头差不多。接着我们再把蜡烛两头点燃。啊!好神奇呀!蜡烛真的像跷跷板一样一上一下地摆动起来。只见它这边低下去,那边翘起来,此起彼伏,蜡烛变短了得时候还转起了圆圈,十分有趣。
你们想知道蜡烛为什么能变成跷跷板吗?原来蜡烛燃烧会向下滴液体蜡,一端滴下一些,就会上升,蜡烛的平衡不断被破坏,结果
就会出现交替地上升、下降的现象。
做实验真有趣,真神奇!
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句话:“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的次数不会超过9次。”我很疑惑,一张纸怎么可能只折9次呢?要是让我折的话,10次、20次、30次都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这句话的真伪,我便从家里拿出了大大小小的纸,有颜色鲜艳的彩纸,有比彩纸大一点的4纸,还有宽大的报纸和软绵绵的湿巾。
我先从最普通的彩纸入手,不费吹灰这力就轻轻松松地折好了第1次;第2次,我快速地过了关;第3、4、5次时,我稍一用力也顺利通关;到第6次时,我使劲用力才过关;但是到第7次时,不管我怎么用力也折不过去。
我没有灰心,换了4纸来闯关。前6次和用彩纸一样,到第7次了,我闭上眼使劲一压。耶!成功了!瞬间,我的信心又回到了心里。第8次里,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过关。
然后,我用了软软的湿巾,但还是在第8欠这个小阴沟里翻了船。
最后,我不得不用我绝招-报纸。报纸很大,一定能折过9次。果然,不一会儿就轻松地到了最后关卡-第9次对折。我屏住呼息,闭上双眼,踮起脚尖,用尽全身力气猛力一压。“哇!第9次成功了”我兴奋地叫了起来。可是,后面我想尽各种方法,也没完成第10次对折。
看来,“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的次数不会超过9次。”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呢?我带着疑问,在网上查找答案。原来,折第一次时,纸的厚度就会乘2,第2次时厚度就是纸张厚度的4倍,如此直到第9次,厚度就达到了原来纸张厚度的256倍,多么惊人的数字,难怪无法完成第10次对折。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
记得在一次暑假里,我在外边看见一只蚂蚁在匆匆行进,也许是去找食物,我正闲着没什么事干,于是迅速拿了一个樟脑球,准备一个实验。
我先在蚂蚁前用樟脑球画了一条线,看看蚂蚁有什么反应。我发现蚂蚁晃了晃它的小脑袋,再用触须试探一下这条线,这样一直僵持了十几秒钟,蚂蚁才缓缓地走向那条“防线”。终于,蚂蚁在过了我用樟脑球的线。
蚂蚁跑了一会,我又画了一条线,看看蚂蚁有什么动静?这回,蚂蚁可有些力不从心了,几次想走近那条线,可又退了回来。一直在线的旁边徘徊,好像在想突破“防线”的办法。过了十几分钟,蚂蚁终于累得“散架”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蚂蚁,发现它已无精打采了,于是我在它的周围画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圈,看它有什么动静。
经过一番休整,蚂蚁终于恢复了体力,它想走出这个圈,但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这下,它比以前变得更“聪明”了些,不直接;中过这条线,而是想绕开这条线,于是顺着这个圈儿想寻找线的尽头,但是它并不知道它是一个圈,它已经被封起来了。所以它转动了好几个圈也找不到出口,但它并不泄气,一圈又一圈地寻找它自己心中的这条线的尽头在飞扬。
我又在这个里画了一个较小的圈,蚂蚁又在这个小圈里来回转。
我一次又一次地缩小这个圈,蚂蚁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在更小的圈里徘徊,就好像安徒生童话里丑小鸭在即将封冻的湖面上一圈又一圈游泳似的。随着圈越来越小,蚂蚁也越显得疲惫。最后只剩下了一角钱硬币大小的圈了。蚂蚁的周围都散发着樟脑球的气味,蚂蚁终于坚持不住了,趴在地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种现象,有好玩的不好玩的,有趣的无趣的。
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了蚂蚁十分惧怕樟脑球的气味。
(指导老师:姚朝相)
“你来看,你来看,他们竟然绕开圈了!”“是啊!看是试验成功了!”在我们的小区里,传来了一阵阵的笑声,因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你们正在以去做了有趣的实验——“樟脑困蚂蚁”。
这天,我和我的弟弟就来到了院子里,把小伙伴们都召集了起来,告诉他们我们的实验,他们听了之后都表示支持。我们先来到了一个蚂蚁窝旁,寻找这次实验的“合适人选”。不一会儿,我们就看见了几只蚂蚁抬着一条死掉的大青虫,只见这条青虫被它们高高地抬着,口吐白沫。选好了人选,我们又从家里拿了几个樟脑球,这是实验的道具。
及芝麻一看见我们这几个巨人手里拿着奇怪的东西,感到不可思议,便停下了脚步,像是在张望我们。半晌,他们扔下了他们的食物——大青虫,就向着蚁穴快速的跑去,但是已经晚了——
我们用樟脑球在他们的旁边擦出一个圆圈,蚂蚁们一下子就丧失了方向感,东碰西撞。有一只蚂蚁一不小心踩到了这条线上,便惊恐万分的又跳进了圆圈里。他们不停地打转,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歇后语——“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我们逐渐的把先缩小,从原先的一个茶杯口那么大,到现在只有一枚一角钱硬币那么大,蚂蚁们不断的拥挤,样子有趣极了。于是,开头的那一幕便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突然,一只蚂蚁冲破了防线!它快速地向着它的窝爬去,但是爬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像是在想:“我的同伴还在里面呢!我不能置之不理。”想着又把他的同伴救了出来。
我们都不知道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怀集啊以后,我们就展开了搜索。原来,蚂蚁是通过自己流下的气体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的,而我们用樟脑球的气味阻断了他的气味,所以他们就会在原地打转,希望找到消失的气味,也就出现了刚才的那一幕。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科学,只要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每个人都是小“科学家”。
在阅读的作文完全是从国内作文分享网站上收集到的如果涉及到该作文或书面版权的内容,你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该帖子或作文!
快帮小克老师发朋友圈+点赞, 吃水不忘打井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