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个单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训练,一学期也就七、八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在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教师可以创设“小练笔” 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后,出示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这种摆事实、讲到的写法值得得我们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巩固、提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一、看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ì   è é ù ǎ

( )时针  机( ) ( )瑰 领( ) 洗( )

二、下面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见微知著 著名 执著 著作

、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 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坚持不( ) 司空见( ) 无独有( ) ( )而不舍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一次儿子睡觉时,奥地利医生( )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2.鲁班根据小草的锯齿现象,( )了锯子。

结果 结论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证明谢皮罗的( )完全正确。

五、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填在括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意思是:( )

.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片段,回答问题。

(一)

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②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之后,( )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锲”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2.按照课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 )填完整。

3.请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第③段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这句话是( )说的。

.陈景润 .郭沫若 .钱学森 .华罗庚

5.“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     )的科学精神。(请在短文中找。)

6.读划线句子,想一想:“这样的事例”指

。请再补充一个这样的事例:

7.“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8.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值得牢记?请用“ ”划出。并谈谈你的理由。

(二)

①有一句说个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普遍( ) 出生( ) 习以为常( )

反义词:粗大( ) 特殊( ) 错误( )

2.读第②段,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

“!”指:

好处:

3.仔细读第③段,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疑问?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象:

疑问:

结论:

4.第③段的写作思路是:( )

.得出结论&;&;反复研究&;&;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反复研究&;&;返现问题&;&;得出结论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预习过,所以我用一节课讲完。我先抓住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来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 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 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预习也不到位,整堂课显得很紧,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作者在文章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换言之——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句子,想一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师: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传到了另一个,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师: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前提条件是——?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师:你现在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吗?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师:这次写作很简单,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一、基础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3)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4)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

(5)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2、用上上面的词语,说说本课的论点。

3、读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向我们论证了 的道理。作者通过列举1、

2、 3、 这样的三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体裁叫做 。

☆☆二、读课文完成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三、课堂小练笔: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含义。

5.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交流相关资料;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真理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紧紧抓住问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识到

为什么会变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许多实验

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

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①自学批画

②小组交流讨论

③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②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一、读拼音,写词语。

à ē á ō ā ǔ ì à ī è

( ) ( ) ( ) ( ) ( )

é ù à ě ǐ ì í à ì ǐ

( )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澡( ) 浸( ) 锲( ) 著( )

燥( ) 侵( ) 挈( ) 煮( )

噪( ) 寝( ) 契( ) 箸(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3、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4、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了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

5、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

6、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

四、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诞”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这个字是( )结构,第六画的名称是(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背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学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在“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本堂课所想要研讨的意义所在。

一、从词入手,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齐):老师下午好!

师:检查大家几个词语,不过有个要求,我写的时候,只准看,不准念出来,能做到吗?

生:能。

师:板书(诞生)谁会读?你来读。

(学生纷纷举手)

生1:诞生

师:谁还会读?

生2:诞生

师:你来。

生3:诞生。

师:读的很好,你们觉得这个诞生哪边比较难写。

生1:这个诞字中间的那个是撇竖横竖折,有的同学会写成,撇横竖横。

生2:有的同学写那个延字,会先写外面那部分,再写里面那部分。应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

生3:那个生字,第一横短,第二横较短,第三横是最长的。

师:(板书:测量)这个词读什么?

生1:测量

师:请你读

生2:测量

师:读的很好,大家一起读

生(齐):测量

师:这个量是什么字?

生(齐):多音字

师:还有什么读音?

生(齐):à

师:(板书:旋转)这个怎么读呢?

生1:旋转(ǎ)

生2:老师,他读错了。应该读旋转(à)

师:还有谁会读?

生3:旋转

生4:旋转

师:同学们预习很到家!今天老师要用诞生这个词来送大家一句格言。(师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之后!

师:这篇课文是谁写的?

生(齐):叶永烈

师:昨天有没有同学去找过他的资料?你们知道这个作者吗?

生1:叶永烈,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作家、传(á)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科幻故事《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

生2:他读错了,应读传(à)记,他读成了传(á)记。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传(à)记

师:其实啊,我们小时候常看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编之一就是&;&;

生(齐):叶永烈

师:昨天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有问题的请举手!

生1:纵观千百年的科学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援,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我想问,这里面的“?”指的是什么?“!”又指的是什么?

师:跟他有同样问题的请举手!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觉得有疑问。还有问题吗?

生2: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为什么作者说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之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

师:是啊,他怎么知道这句话是真理啊?还有吗?(看到学生都不举手了,提醒说)还有哪些同学昨天在预习的时候碰到了问题,你要敢于提出来!

生3:第四自然段中的无独有偶是什么意思?

师:无独有偶,这是一个什么?

生(齐):成语!

师:老师把它(无独有偶)写在这。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老师昨天在预习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问题。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这篇课文有一个特点,它里面的词语啊,特别有趣。只要我们能学懂这些词语,就能够把这篇课文学懂。现在,老师请你打开书本,把这篇课文放声地读一读。读完以后,找一找哪几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趣,看看你找的是不是老师找的一样。开始!

二、品读词语,领会感悟

师:猜猜看,老师要写什么字?跟老师划的一样的请举手。那么多啊!没有找到这个词的同学拿起笔,划一划!这个词是在哪一句的啊?

生1: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哦,还有啊?

生2: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师:要理解这个词语,关键要理解哪两个字?只要哪两个字理解了,我们这个词语就可以理解了啊?

生(齐):微 著

师:微,就指的是微小、细微。是不是啊?

生:是

师:著指什么?

生:明显

师:著,就指的是明显的,指事物的发展的趋势,或指事物发展的方向。课文里面就向我们介绍了3个见微知著的事例。请同学们找找看。在3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了哪一个细微的现象,或者说很微小的现象。从这些微小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

生1:洗澡是意见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就敏锐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一个细微的现象。 谢皮罗教授前面有很长的一串,来看一看,从这一长串里面,你知道了什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那么一大串,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谢皮罗是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名教授。

师:美国,是他的国籍。麻省理工学院,是他工作的地方。从中我们知道到谢皮罗是一名教授。教授,是他的头衔。 同学们,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放掉会怎么啊?

生(齐):产生漩涡

师:发现了什么?

生2: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朝顺时针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师: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地球自转。

师:谁还能找一找。谁从哪一个现象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同学们都认真地找了起来。)

生1: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

师:发明了什么?

生1:石蕊试纸。

师:说的很好,谁能帮她完整的说一遍。

生2: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发现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师:我们简短的说就是。波义耳,从&;&;

生(齐):紫罗兰的变色:

师:发现了什么?

生(齐):石蕊试纸。

师:会说了吗?

生(齐):会了!

师:还有谁会举例?谁从什么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生1:一位奥地利的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的眼珠转动,他把儿子叫醒,儿子说他刚才做梦了,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他发现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的次数和时间长短有关。

师:睡觉时的眼珠转动,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做梦的时间长短和做梦次数有关。

生2:一位奥地利医生,他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从而知道了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次数和做梦时间长短有关。

文章质量评分

98
综合评分
77%
超过同类文章

相关推荐

写景作文500字(精选16篇)

写景作文500字(1) “夏天孩儿面,一天变三遍”刚刚还是烈日炎炎,转眼,天就阴沉沉地拉下了脸,风卷着沙石、树叶,放肆 ...

关于包粽子作文500字6篇

关于包粽子作文500字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 ...

我最喜欢的季节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