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在西湖边的实践启示
三月柳絮纷飞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场班会竟改变了我对环保的认知。那天,班主任张老师带着我们来到西湖边,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活动。
案例1是班级垃圾分类竞赛。我们分成小组,在苏堤春晓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我所在的小组遇到了难题:一个游客随手丢弃的奶茶杯,杯身是塑料,吸管是纸质,标签是铝箔。正当我们犹豫时,环卫工人王阿姨走过来,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正确分类。案例2是西湖环保义卖见闻。在断桥残雪旁,我们遇到了"绿色西湖"志愿者团队,他们用回收的塑料瓶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看着他们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态守护者的不易。
站在雷峰塔下,那句"杭州囡囡要灵市面"突然懂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西湖的美,更要学会守护这份美。亚运会场馆的环保设计启示我们,绿色行动应该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正如杭州市环保局2023年数据显示,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的比例已提升至65%,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参与生态保护的决心。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班级垃圾分类竞赛和西湖环保义卖两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环卫工人指导垃圾分类的细节描写,将绿色行动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义卖场景处增加志愿者制作手工艺品过程的细节刻画。
钱塘江禁渔期见闻在江畔的生态守护
七月骄阳似火,我跟随父亲来到钱塘江边,亲历了禁渔期的生态守护行动。江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远处传来巡逻船的汽笛声,一场关于生态保护的生动课堂就此展开。
案例1是禁渔期巡查见闻。我们遇到了渔政执法人员李叔叔,他正在检查江边的渔网。他告诉我们,自2023年实施禁渔期以来,钱塘江的鱼类资源明显恢复,江豚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案例2是江畔生态修复工程。在六和塔下,我们看到了正在进行的湿地修复项目。志愿者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劳动服,将一株株芦苇幼苗植入江畔的淤泥中。龙井茶香混着汗味的劳动服,构成了最动人的生态守护画面。
站在钱塘江大桥上,那句"杭州伢儿要懂规矩"突然有了新的含义。禁渔期不仅是对鱼类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守护。正如亚运会场馆的环保设计理念,生态守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看着江面上跃起的鱼群,我深深体会到了绿色行动的意义。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禁渔期巡查和江畔生态修复两个案例,生动展现了钱塘江边的生态守护行动。特别是对志愿者劳动场景的五感描写,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成长叙事。建议在巡查场景处增加执法人员与渔民互动的细节刻画。